開箱前的預備文...Rebecca3 ( 巡迴演出及心得集中處...)
發表於 : 週三 12月 14, 2011 10:55 pm
20111211 開箱前的預備文...Rebecca3
本來要買耳機耳擴的預算,全部挪到Rebecca3 (後面簡稱R3)上面了
這裡是一些事前準備功課加上首次聽感,試聽過會再發表心得!
此喇叭原廠資料請參考 http://www.AlexisSound.com,在此略過
以下資料非原廠提供,僅為個人研究資料,錯誤在所難免,歡迎指正
Rebecca3各部位資料:
===========================================================
高音單體:Fountek NeoCd3.0M-sil 3" Ribbon Tweeter - Round Flange - Silver
剛好大陸有人拆解 http://www.soomal.com/doc/20100002445.htm
高音資料只有簡單寫是銀色表面的三明治材質,
這通常是指使用鋁為基材的複合材料,有說跟沒說一樣...
複合材質是甚麼,除了影響音色外,也影響使用壽命
以台灣的高濕度與溫度變化之大,不耐用的話的恐怕會不長命...
在討論中P兄倒是對於此單體的壽命信心滿滿
至少在搜尋文章中,類似的單體是沒看到甚麼慘案啦
大陸的鋁帶高音製造廠有提及,鋁帶高音的建議run in時間至少為80Hr
但一般聽友的分享,甚少提及run in前後的差異
高音採用鋁質帶狀,優點很多,所以只講常見的缺點
**1.上下擴散不均 (左右方向擴散優良)
一般聆聽時建議此類高音單體置於耳朵高度
若超過建議聆聽範圍(例如站起來或躺下!?),高音衰減得很快
例如喜歡邊聽邊跳舞,一下要坐一下要站的,還是選R2吧...
**2.高音量感不足
我研究了一下,這跟當初帶狀(或絲帶)高音的面積較小與複合材質的使用有關
當時大面積的絲帶造價偏高,大部分市面上的絲帶面積都很小
加上當時的複合材料及磁性導體發展也尚未成熟,
以R3的面積跟功率來說,耳朵在適當位置時,應該可以避免這種缺憾
更大的...也有...一對單體價格超過兩萬台幣了...
這裡採用的高音單體,大概是書架式喇叭最佳CP值的選擇
幾對大陸使用此高音的喇叭,也都有不錯的評價(此處單指高音部分的評價...)
**3.前後級的配合
這點可能很容易漏掉,請看看說明書當中,前後級的頻率響應是多少
建議高頻-3dB時至少要到80KHz,不然沒有完全發揮這種超高頻的真正優勢
正為了這點在頭痛,除了古津或是部分真空管的後級外,符合此規格的後級,價格都太高了
適合的機器尚在研究中...
好死不死,大喬前兩天陣亡了(我的錯...手賤),
連它的響應頻率都還不清楚...(預備送修,應該很快回來吧...)
預備用十七年前的綜擴伺候,希望聲音還不錯...
===========================================================
中低音單體(已確認) SB Acoustics SB17NRXC35-8 6.5" Woofer
一些6.5吋喇叭的比較 http://www.zaphaudio.com/6.5test/
(原廠頻響圖跟此處略有差異,可能是有無run-in的關係...,對..照慣例用猜的...)
基於P兄說分音器分頻點cross over 2k,我會猜run in過的是原廠資料這張,
有興趣的人可以研究一下前後差異,猜猜run過會如何...
中低音的部分:
不管是單體數據或是實際表現
基本上沒有惡評,因為中低音疑問較小,懶得再研究...
===========================================================
分音器細節不明,樓下有網兄po圖,原廠設計重點為無音染
因為R2跟R3高音差很多,所以參考之前的分音器也沒甚麼用吧
Fountek建議的高音分頻點設在2.5K,
看國外DIY的,使用這顆高音的人,設在3K以上的人不少
P兄提到分頻點的設定..."使用Ribbon高音, 分頻點應該會cross over 2k,"
分音器肯定沒有太多發燒料,
這是從P兄的討論中推敲出來的,R1與R2的分音器圖片也可以證實此點
在一些關於分音器盲測的討論中也可以發現,
很多系統未必有鑑別分音器零件不同的能力,
所以我也傾向不使用發燒料(反正...我的系統應該不具備此等級的鑑別能力...)
不完全否定發燒料,而是發燒零件能否發揮作用,需要整個系統搭配
最保險也最合乎成本的作法,就是使用數值正確的零件
最重要的就是...這樣才不會搞到大家買不起
發燒的喇叭分音器可以參考管迷工坊,
我覺得應該用透明的版材,把那個分音器秀出來
光看分音器就是一種享受了...不過會帶有一種錢包的燒焦味..
分音器應該是DIY時最難搞的一部分,
用一些網路上的設計圖可能與想用的單體無法完全搭配,
更動建議元件的品牌也可能有影響,
不管用電腦算,還是人腦算...最後還是需要實際上場用試誤法...
不知道P兄試了幾次,我只知道自己一次都不想試...
===========================================================
R3跟前面一二代最大的幾個不同點如下
1.採用鋁帶高音,高音延伸至40KHz (印象中R2到25K)
_我還沒聽過鋁帶高音,單純對於高音的延伸有所期待...
2.中低音單體更換同廠牌,但不同的型號(數據完全一致,僅表面震膜不同)
_同上所述...懶得研究...
3.開孔朝前,更方便擺位
_甚麼反相或是相位問題等等,相信是沒有,方便擺位是個人選擇的重點之一
4.低頻下潛比R1.R2更多
===========================================================
看了一堆書架式喇叭的價格後,原先是想DIY二音路書架喇叭的
看到Rebecca之後,發現不管是構想或是單體組成,都比自己處理要好
當然最大的重點是...價格比自己做還便宜...
一些用到此面積大小的鋁帶高音,中低音的選擇大多是5~5.5吋
不過重點是那些中低音單體看起來不威呀...表面的塑膠感很重
視覺上,R3已經贏過一截,加上單體及喇叭品牌雙加持,再多贏一截
僅管喇叭整體外觀設計小輸,不過憑著僅對手一半不到的價錢,應該還是算完勝!!
(類似規格,跟大陸製,是一半不到,跟國外品牌比的話...哇...)
據推估,R3一對若自行DIY,
不算零配件運費跟國外刷卡的加%數,箱體找國內作,光成本至少要一萬七
再把國外運費.刷卡手續費.可能的關稅.DIY成本.可能失敗或有問題的處理成本.一切的勞心勞力加上去之後,
嗯...根本不可能比R3售價低,實在找不到DIY的理由...
就我看來...P兄的R3價格低到一個不可思議的程度
當然,單體或零配件大量購買可以壓低價格,
誠心希望這有讓他賺點錢,不然我會擔心後續的產品研發跟保固...
本來要買耳機耳擴的預算,全部挪到Rebecca3 (後面簡稱R3)上面了
這裡是一些事前準備功課加上首次聽感,試聽過會再發表心得!
此喇叭原廠資料請參考 http://www.AlexisSound.com,在此略過
以下資料非原廠提供,僅為個人研究資料,錯誤在所難免,歡迎指正
Rebecca3各部位資料:
===========================================================
高音單體:Fountek NeoCd3.0M-sil 3" Ribbon Tweeter - Round Flange - Silver
剛好大陸有人拆解 http://www.soomal.com/doc/20100002445.htm
高音資料只有簡單寫是銀色表面的三明治材質,
這通常是指使用鋁為基材的複合材料,有說跟沒說一樣...
複合材質是甚麼,除了影響音色外,也影響使用壽命
以台灣的高濕度與溫度變化之大,不耐用的話的恐怕會不長命...
在討論中P兄倒是對於此單體的壽命信心滿滿
至少在搜尋文章中,類似的單體是沒看到甚麼慘案啦
大陸的鋁帶高音製造廠有提及,鋁帶高音的建議run in時間至少為80Hr
但一般聽友的分享,甚少提及run in前後的差異
高音採用鋁質帶狀,優點很多,所以只講常見的缺點
**1.上下擴散不均 (左右方向擴散優良)
一般聆聽時建議此類高音單體置於耳朵高度
若超過建議聆聽範圍(例如站起來或躺下!?),高音衰減得很快
例如喜歡邊聽邊跳舞,一下要坐一下要站的,還是選R2吧...
**2.高音量感不足
我研究了一下,這跟當初帶狀(或絲帶)高音的面積較小與複合材質的使用有關
當時大面積的絲帶造價偏高,大部分市面上的絲帶面積都很小
加上當時的複合材料及磁性導體發展也尚未成熟,
以R3的面積跟功率來說,耳朵在適當位置時,應該可以避免這種缺憾
更大的...也有...一對單體價格超過兩萬台幣了...
這裡採用的高音單體,大概是書架式喇叭最佳CP值的選擇
幾對大陸使用此高音的喇叭,也都有不錯的評價(此處單指高音部分的評價...)
**3.前後級的配合
這點可能很容易漏掉,請看看說明書當中,前後級的頻率響應是多少
建議高頻-3dB時至少要到80KHz,不然沒有完全發揮這種超高頻的真正優勢
正為了這點在頭痛,除了古津或是部分真空管的後級外,符合此規格的後級,價格都太高了
適合的機器尚在研究中...
好死不死,大喬前兩天陣亡了(我的錯...手賤),
連它的響應頻率都還不清楚...(預備送修,應該很快回來吧...)
預備用十七年前的綜擴伺候,希望聲音還不錯...
===========================================================
中低音單體(已確認) SB Acoustics SB17NRXC35-8 6.5" Woofer
一些6.5吋喇叭的比較 http://www.zaphaudio.com/6.5test/
(原廠頻響圖跟此處略有差異,可能是有無run-in的關係...,對..照慣例用猜的...)
基於P兄說分音器分頻點cross over 2k,我會猜run in過的是原廠資料這張,
有興趣的人可以研究一下前後差異,猜猜run過會如何...
中低音的部分:
不管是單體數據或是實際表現
基本上沒有惡評,因為中低音疑問較小,懶得再研究...
===========================================================
分音器細節不明,樓下有網兄po圖,原廠設計重點為無音染
因為R2跟R3高音差很多,所以參考之前的分音器也沒甚麼用吧
Fountek建議的高音分頻點設在2.5K,
看國外DIY的,使用這顆高音的人,設在3K以上的人不少
P兄提到分頻點的設定..."使用Ribbon高音, 分頻點應該會cross over 2k,"
分音器肯定沒有太多發燒料,
這是從P兄的討論中推敲出來的,R1與R2的分音器圖片也可以證實此點
在一些關於分音器盲測的討論中也可以發現,
很多系統未必有鑑別分音器零件不同的能力,
所以我也傾向不使用發燒料(反正...我的系統應該不具備此等級的鑑別能力...)
不完全否定發燒料,而是發燒零件能否發揮作用,需要整個系統搭配
最保險也最合乎成本的作法,就是使用數值正確的零件
最重要的就是...這樣才不會搞到大家買不起
發燒的喇叭分音器可以參考管迷工坊,
我覺得應該用透明的版材,把那個分音器秀出來
光看分音器就是一種享受了...不過會帶有一種錢包的燒焦味..
分音器應該是DIY時最難搞的一部分,
用一些網路上的設計圖可能與想用的單體無法完全搭配,
更動建議元件的品牌也可能有影響,
不管用電腦算,還是人腦算...最後還是需要實際上場用試誤法...
不知道P兄試了幾次,我只知道自己一次都不想試...
===========================================================
R3跟前面一二代最大的幾個不同點如下
1.採用鋁帶高音,高音延伸至40KHz (印象中R2到25K)
_我還沒聽過鋁帶高音,單純對於高音的延伸有所期待...
2.中低音單體更換同廠牌,但不同的型號(數據完全一致,僅表面震膜不同)
_同上所述...懶得研究...
3.開孔朝前,更方便擺位
_甚麼反相或是相位問題等等,相信是沒有,方便擺位是個人選擇的重點之一
4.低頻下潛比R1.R2更多
===========================================================
看了一堆書架式喇叭的價格後,原先是想DIY二音路書架喇叭的
看到Rebecca之後,發現不管是構想或是單體組成,都比自己處理要好
當然最大的重點是...價格比自己做還便宜...
一些用到此面積大小的鋁帶高音,中低音的選擇大多是5~5.5吋
不過重點是那些中低音單體看起來不威呀...表面的塑膠感很重
視覺上,R3已經贏過一截,加上單體及喇叭品牌雙加持,再多贏一截
僅管喇叭整體外觀設計小輸,不過憑著僅對手一半不到的價錢,應該還是算完勝!!
(類似規格,跟大陸製,是一半不到,跟國外品牌比的話...哇...)
據推估,R3一對若自行DIY,
不算零配件運費跟國外刷卡的加%數,箱體找國內作,光成本至少要一萬七
再把國外運費.刷卡手續費.可能的關稅.DIY成本.可能失敗或有問題的處理成本.一切的勞心勞力加上去之後,
嗯...根本不可能比R3售價低,實在找不到DIY的理由...
就我看來...P兄的R3價格低到一個不可思議的程度
當然,單體或零配件大量購買可以壓低價格,
誠心希望這有讓他賺點錢,不然我會擔心後續的產品研發跟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