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開箱】無與倫比極致一體機Chord Hugo TT~Hugo家族大集合~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01, 2015 6:14 pm
前言: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玩耳機,路不只要走的遠,也要走的寬敞,
無論是耳機或是器材都朝著這個方向精進,
不只有一套主系統,還有較入門的系統,不時聆聽,
溫習升級前後的變化和差異。
距離上次升級主系統,已經是一年多前的事了,
這一年多來,我的系統都朝著提升前端訊源和電源處理為優先,
當前端處理到一個程度,系統的瓶頸開始慢慢浮現,
終於也輪到要汰換DAC的階段了。
MATRIX X-SABRE這一台DAC,一直是我認為當時相當超值的器材,
用料好、聲音的完成度高,聲音大器磅礡卻又細膩,
但接觸更多不一樣的系統、聆聽更高階的系統後,
終究還是要汰換掉了。
我自己的系統都投資在平衡的線材上,
所以升級時比較偏向找有平衡輸出的DAC作為優先考量,
在聆聽、比較許多器材後,最後選擇了Chord Hugo TT。
開箱:
主角出現驗明正身
前面的按鈕
後面的輸出
配件包裡面的東西
測試音樂:
在測試器材時,我喜歡用各種不同的音樂測試,
因為好的器材就算面對不同的音樂,也能表現的相當完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OjR59WdZ3k
(影片中的指揮和演奏和我聽的專輯不同)
Mahler - Symphony No. 6
指揮:Leonard Bernstein 演奏:Vienna Philharmonic
第一次聽到馬勒第六號交響曲是在劉漢盛精選100的榜單之中,
聽交響樂,音樂的內涵不說,
主要就是聽弦樂器、管樂器、定音鼓的表現,當樂器齊奏時,器材是否能發揮,
聲音解析度、樂器定位,弦樂的完整度,定音鼓低頻下潛和層次,
聲音的動態,重量感、速度感、結像,器材能夠呈現多少,
馬勒的第六號交響曲非常的悲壯,且大氣磅礡有氣勢,
無論是要享受樂曲,或是測試器材,我認為都是相當合適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JkxFhFRFDA
Astrud Gilberto & Stan Getz - The Girl From Ipanema
Bossa Nova是比較新世代的爵士樂,自50年代之後,開始流行起來
而艾斯特吉芭托和史坦蓋茲在1964年錄製的The Girl From Ipanema蔚為爵士樂的經典,
艾斯特的歌聲非常的醇香慵懶,沒有過多的修飾,聲音表露出真實之美
猶如啜飲著一杯美酒,酒香漸漸地漫佈齒頰間。
史坦蓋茲是相當偉大的薩克斯風手,他的演奏讓人如癡如醉,搭配上艾斯特的歌聲,
讓這首經典曲目流傳千古。
在好的系統之下,爵士樂的表現,聲音該要寬鬆且明亮,乍聽之下相當慵懶,但其實聲音是富有速度感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A9Ctaqo3Zc
Aimer - あなたに出会わなければ 〜夏雪冬花〜
Aimer這一個歌手是我愛看動畫的妹妹推薦的,
某天聽我妹哼著哼著,我聽到覺得旋律不錯,便詢問了一下原唱,一聽就迷上Aimer的聲音,
Aimer能找到的資料不多,是個充滿神秘感的歌手,
她的聲音帶點滄桑,咬字較為黏膩,聲音純真,音色保有日系歌手的甜美和韻味。
像是品嘗金莎一般,外表包覆著榛果顆粒,咬破餅乾外殼後,裡面的巧克力醬緩緩流出,
微甜的滋味,加上酥脆的外殼,讓人想一吃再吃,停不下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SnkWzZ7ZA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kTt9k4Y-a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CFz3isPdB4
Flo Rida - Whistle
LMFAO - Sorry For Party Rocking
D12 - My Band
Flo Rida是我非常喜歡的嘻哈饒舌歌手,這首Whistle也算是紅遍大街小巷,
LMFAO聽這兩位叔姪神經病唱歌,就感覺這世界上充滿歡樂,
Eminem和D12這首合作的經典,是我認識阿姆的第一首歌曲,也是我最喜歡他的歌曲,
他寫他看到的,他寫他想說的事,他寫他想給的人,
這些音樂的歌詞,有的戲謔,有的放蕩不羈,有的諷刺時事,
嘻哈舞曲非常注重節奏感、速度感和低頻的表現方式,
欣賞這些作品,了解完全不一樣的文化,是非常棒的事情。
器材測試:
講到Hugo TT,一定不能少了Hugo這個小老弟,
當年Hugo出來之時,曾經造成一股轟動,而這股轟動直到現在MOJO出來,還一直延續著。
Hugo這台器材,討論度相當高,
喜歡Hugo、認同Hugo、甚至把Hugo大法好掛在嘴邊的人也不少,
這些充滿熱誠的人,甚至花很多功夫去改機改端子,只為了能夠發揮出更好的聲音,
而也有一些人認為,Hugo只是一台隨身的器材,聲音的素質不過爾爾,
一張單薄的電路板,高貴的價格,令人望之卻步。
當年初聽Hugo,他的聲音讓我驚艷不已,
小小的器材,處理許多大耳罩,都能處理得有聲有色,
不過聲音對我來說還不夠磅礡大氣,輸出的端子也較有限,沒有平衡輸出是缺憾,
對於偏愛平衡器材已久的我,遲遲無法下手,
直到Hugo TT的出現,終於讓我理智斷線了,二話不說馬上購入。
想Hugo TT也買了快兩個月了,在這兩個月的過程中,
我想把一些我自己的經驗,分享出來,看看是否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
讓更多燒友一起討論這台好器材。
以上是我目前的系統櫃,有一些比較少用到的器材就收進去了
目前的主系統配置是:
訊源:處理過的PC(with Win10 + Foobar2000)
耳擴:Bryston BHA-1(with Telos QBT-18保險絲)
數位類比轉換器:Chord Hugo TT
線材
電源線:in-akustik AC-2502F(with Supplier USB、BHA-1、AGR+、A+)
in-akustik AC-4002f(FI-50+QBT199 with PC)
數位線:Entreq Konstantin USB * 2(2m with QBT199)、in-akustik ON/OFF-202
類比線:in-akustik NF-1302 XLR(with QBT199)、in-akustik NF-1302 RCA(with
QBT199)
電源處理
壁插:Furutech GTX-D(RH)
隔離變壓器:朋友自製 1100w隔變
濾波排插:Monitor Acoustics GLORY POWER SERIESGL AGR+
Monitor Acoustics GLORY POWER SERIES A+
電源配件:Entreq Silver Mini Wraps、Entreq Silver Wraps
USB電供:Supplier USB(with Telos QBT-18保險絲)
-------------------以下本文開始-------------------
訊源部分:
一直以來我都相信,越高階的器材,前端部分就必須要越好的訊源,
因為越好的轉盤能提供越多的資訊量給後端。
先來一張電腦的照片
下面是我的電腦系統使用農夫沙包,來做諧振處理
我一共使用了三對大銀沙包以及四對小銀沙包
另外我用一台沒處理過的ASUS VivoPC來做對比
以及一台隨身訊源DX90j走同軸來做比較
這次的三台訊源中,使用隨身訊源來當轉盤,
比起VIVO PC當轉盤,聲音差了一大截,
最明顯的差異就是音場和解析,
把VIVO PC再換成處理過的PC,聲音的提昇又是一大截,
這讓我了解到Hugo TT對前端相當敏感,
好的訊源的確會讓幫Hugo TT增色不少。
輸入介面部分:
Hugo和Hugo TT討論度最大的差距,莫過於輸入介面的部分,
在這次的分享中,我也比較了USB界面和同軸介面聲音的差異。
在輸入介面部分,訊號線的接法如以下所列
處理過的PC→Entreq Konstantin→Supplier Usb→Entreq Konstantin→Hugo、Hugo TT
處理過的PC→Entreq Konstantin→Supplier Usb→Entreq Konstantin
→MATRIX X-SPDIF→in-akustik ON/OFF-202→Hugo、Hugo TT
同樣都是PC走USB介面,中間使用了USB線性電供,使用的USB線材一模一樣,
同軸介面部分,由USB入DDC之後再經由同軸線給器材。
比較的過程中,同軸介面乍聽之下聲音比較討喜,
但是細聽之後,同軸的聲音明顯生硬許多,聲音不夠寬鬆,
動態較弱,聲音也比較不夠飽滿扎實,低頻的衝擊力強但是頻段的解析力差,
音場也小了一圈,這點在Hugo和Hugo TT表現出來都是相同的結果,
Hugo TT更為敏感,差異更大,這點和一些網路資料是完全相反的,
USB線材的差異也是相當大,用小黑線和用Entreq Konstantin差異之巨大,令人難以想像,
而最後我得到的結論是,USB的供電部分簡單處理對Hugo和Hugo TT來說就夠了,
剩下的預算可以購入較高階的USB線,進而提升器材的表現,
我比較過朋友的Entreq Apollo USB,聲音和Konstantin相比進步極多,故得此結論。
類比輸出比較:
Hugo TT一出來,XLR平衡輸出和RCA的輸出,也一直是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
在拿到Hugo TT之後,我對他平衡輸出的實力也相當好奇,
剛好有機會就跟朋友借了對比較好的RCA線來和平衡介面做比較。
這次比較的線材都是敏力的1302線材,都經過QBT199小時,
兩對線差別在一對是RCA版本一對是XLR版本,
測試耳擴是Bryston BHA-1,耳機是HD800(FURUTECH IHP-35HX-XLR),
在BHA-1上切換輸入比較的結果,Hugo TT的平衡輸出比起RCA輸出好太多了,
動態全面提升,結像靠前、音場廣大,相比之下RCA縮了一大圈,
這個差異非常的大,因此給TT用戶的建議是最好能使用平衡輸出。
和Hugo的比較:
Hugo TT問世之後,由於內部電路和HUGO幾乎一樣,
外觀看起來也只多了一些電容和電池容量,因此常常被拿來和Hugo比較,
本次購入Hugo TT,當然也找了一台Hugo相處一段時間,同場測試比較。
比較的耳機是GRADO RS1i、Sennheiser HD600、 AKG K701和Beyerdynamic DT990/600
前端都是處理過的PC→Entreq Konstantin→Supplier Usb→Entreq Konstantin
→Hugo、Hugo TT
RS1i:
RS1系列在GRADO的產品線中有著獨特的產品定位,它曾經是該系列中的旗艦,
即使到了今日,許多GRADO的粉絲還是將RS1系列當成是終點。
在Hugo上的表現,RS1i充滿熱情及活力,GRADO家比較弱勢的音場表現,
Hugo上也表現得相當不錯,無論是音場的縱深、或是寬度,接上Hugo表現都相當不錯,
在換上Hugo TT當前端時,聲音的細緻度大幅提升,聲音更加寬鬆細膩,
能在RS1i上表現出這樣的聲音是非常難得的,RS1i聲音的能量較往中頻靠攏,
如果前端等級不到,聲音聽起來會比較緊,不夠開闊。
HD600:
HD600這隻經典的旗艦耳機出現在1998年,距離現在也已經17年的歷史了,
但截至現在為止,他的聲音素質還是被許多人肯定,廣大的音場、濃郁的音色,
猶如皇后般,雍容華貴的躺在充滿葡萄美酒的宮殿之中,
HD600表現出來的香醇濃郁,那麼多年過去,至今仍是眾多耳機中的佼佼者。
把HD600接上Hugo,那聲音令我讚嘆,以前在玩HD600時,前端都需要投資相當龐大的金額,
才能表現出這樣的實力,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一台Hugo便能表現出如此不凡的水準,
接上Hugo之後,HD600表現出的聲音密度相當高,森海味的呈現也相當完整,
以往森海家較暗的高頻在Hugo之下,也得到良好的延伸,聲音寬鬆而舒服,
換接上TT之後,音場大了一圈,聲音變得更為厚實,動態也提升不少,
和剛剛的RS1i相比,HD600在TT的推動下進步更大。
K701:
有玩老AKG的人都知道,當年AKG最親民的旗艦耳機非K701莫屬,
K701的聲音保有AKG家自然的的聲底,聲音卻更有韻味且帶一點暖度,
和之前的旗艦K501相比,聲音討喜不少。
一接上Hugo,K701高低頻的延伸變得相當漂亮,中頻人聲也相當有韻味,
聲音的呈現猶如少女一般,活潑而俏麗,聽起來相當舒服且討喜,
但換上Hugo TT之後,聲音的呈現又不一樣了,
從活潑俏麗的少女,蛻變成高貴典雅的女王,細膩度仍在,
但聲音感覺出大氣磅礡且具有氣勢,這樣的蛻變是相當驚人的,
處理好的K701根本不是小公主,它是英姿煥發的女王,
在這兩台器材上,讓我再一次的了解K701潛力有多麼高。
DT990/600:
在金屬樂迷的心中,DT990曾經是大家的首選,
澎湃的低頻,速度感極佳的聲音,聽起來爽快又過癮。
一開始接上HUGO時,HUGO良好的控制力,把DT990狂暴的低頻控制的恰到好處,
並不會因為過多的低頻而去壓縮到中、高頻的表現,
高音的聲線直接有力道,在拜耳直白的聲音中,還多了點韻味,
換上HUGO TT之後,聲音並沒有提升多少,這點我並不意外,
根據我長期接觸拜耳家的耳機,他們的耳機要推出好聲不容易,
需要良好的控制力,把每一個頻段都控制好,但如果用更高階的系統要讓耳機提升,
投入金錢比例和提升的效益就不成正比了。
Hugo上擴和Hugo TT的比較:
在前面的測試中,我發現Hugo和Hugo TT素質有著極大的差異,
Hugo TT聲音明顯比Hugo還要好上不少,因此我心中有一個小小的疑問,
那如果Hugo TT直推耳機,而Hugo上擴來對比,會有怎樣的差異。
使用的系統分別如下:
處理過的PC→Entreq Konstantin→Supplier Usb→Entreq Konstantin→Hugo
處理過的PC→Entreq Konstantin→Supplier Usb→Entreq Konstantin→Hugo
→in-akustik NF-1302 RCA→Bryston BHA-1
耳機是使用GRADO GS1000e
先來說說GRADO GS1000系列的耳機,第一世代的GS1000出現在2007年,
在當時取代了RS1成為了GRADO的旗艦,之後演變到GS1000i和GS1000e,
GS1000系列耳機最著名的一點就是難推,他非常非常要求前端的資訊量和解析,
推不好的GS1000e聲音非常空洞,音場紊亂沒有條理,結像靠後中頻人聲後退,
這支耳機非常考驗前端,因此我選擇GS1000e來比較HUGO上擴和HUGO TT直推的差異。
一開始先聽Hugo上擴的表現,在上擴之前先聽了一下Hugo直推GS1000e的聲音,
上擴之後因為BHA-1良好的控制力和承載前端的優秀性能,動態和音場大幅提升,
和原本直推相比,結像更靠前了一點,讓人覺得歌手離你更近,
在你耳邊唱出動人的旋律,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妙自然。
把GS1000e換到Hugo TT直推,比較兩者聲音的差異,
一插上TT聽到GS1000e所表現出來的聲音令我傻眼,
TT直推的聲音音場更大,結像更為靠前,各頻段的控制力都比Hugo上BHA-1還要好,
差異最大的是聲音的密度和厚實度,相比之下HUGO+BHA-1的聲音比較空,
解析差了一截,聲音的密度差了一大截,除了聲音比較有氣勢之外,其餘皆輸Hugo TT,
雖然Hugo TT的價格是HUGO的三倍左右,不過把線材、BHA-1和電源處理的價格考慮進去,
Hugo+BHA-1的系統組合是比一台Hugo TT還要貴的。
Hugo TT試聽:
前面比較了那麼多Hugo和Hugo TT的差異之後,最後把Hugo TT放上主系統,
拿出自己最高階的四隻耳機來測試,看看Hugo TT在我的系統可以發揮到怎樣。
這四隻耳機有趣的一點是,除了老耳機K1000是使用NEUTRIK的4PIN平衡頭之外,
其餘的HD800、PS1000e、T1都是使用Furutech CF-601M旗艦雙3PIN平衡頭,
這四隻耳機曾經是當今旗艦或是曾經的旗艦,都具有不凡的歷史地位。
AKG K1000:
AKG在1989年推出的K1000,至今已停產超過十年的時間,仍受到許多玩家的吹捧與討論,
K1000的設計是非常新穎且跨時代的,與其說是耳機,倒不如說是把兩個喇叭擺在頭上,
耳機可以選擇開闔的角度,來模擬類似喇叭擺位的效果,是非常有趣的設計。
K1000是一隻非常難處理的耳機,阻抗高且靈敏度極低,要推好K1000是很大的挑戰,
市面上許多耳擴難以推出K1000的正常音量,因此有許多玩家轉而使用綜擴和後級來處理,
K1000對器材的要求和喇叭有許多相似之處,非常要求聲音的密度和資訊量,
只要系統聲音的聲音不夠厚實、飽滿、資訊量充沛,
那K1000的聲音聽起來會相當空洞、乾澀。
在Hugo TT+BHA-1處理下的K1000,發出來的聲音令我滿意至極,
寬宏廣大的音場,豐潤明亮的音色,聲音密度非常高,
在K1000較為直白的音色之下,卻也能勾起一絲淡淡的甜味,
聲音透明且穿透力佳,讓K1000聲音是如此的迷人且令人陶醉。
Beyerdynamic Tesla 1:
在2009拜耳發表了T1,採用全新的特斯拉技術單體,轟動一時,
T1的聲音和之前拜耳系列耳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
拜耳家的耳機普遍來說,音色都比較乾冷一點,而T1的聲音卻是比較溫暖有韻味的,
聲音也比較細膩不剛硬,我認為T1是拜耳耳機一個新的里程碑。
T1的潛力比起拜耳家前面系列的耳機,還要高上不少,
我的T1因為過保所以就原線改平衡,平衡T1素質提高許多,能量比例重新分配,
變得更均衡自然,在Hugo TT+BHA-1的處理之下,T1中頻強項的部分嶄露無遺,
人聲甜美細膩、立體感相當好資訊量龐大,透明度高、暫態表現相當好。
GRADO PS1000e:
在2009年,GRADO的耳機全面改版成i版,耳機全面進化,發表了新的旗艦PS1000,
PS1000也是GRADO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鋁殼包木頭腔體設計的極致,
在2014年改款成PS1000e,聲音素質更是大躍進,成為目前GRADO家耳機中素質最好的。
PS1000系列當年在市場上曾被稱為流行之王,早期的討論度相當高,
但因為價格和配戴感的緣故,後面討論的熱度不再,漸漸地也成為比較冷門的耳機,
PS1000e保留了GRADO家熱情奔放的聲音,速度感極佳的低頻,
卻也非常考驗前端系統的能耐,推不好的PS1000e聲音混濁,音場紊亂聲音刺耳。
在Hugo TT+BHA-1之下,聲音依舊熱情奔放,在豪邁之餘,卻多了一點細膩和甜美,
Hugo TT高密度且高解析的聲音,讓PS1000e原本略有毛躁感的聲音,變的滑順而自然,
最大的進步是音場的大小,原本PS1000e較缺乏的音場縱深,完整被呈現出來,
當聽到交響樂管樂齊發之時,廣大的音場和極致的動態表現,讓我心中不禁喝采。
Sennheiser HD800:
HD800的出現,絕對是史上跨時代的一頁,全新的震膜和腔體設計,可玩性高的可換線設計,
它的聲音已經和前面的HD650、HD600等等劃開了極大的差距,
要說它是在產動圈之王當之無愧,直到今日,許多玩家還是一直在挑戰HD800的極限。
HD800考驗前端的能力非常驚人,推不好的HD800聲音非常的空洞、乾澀,
聲音比較虛比較薄,而且低頻不是量出不來,就是質感非常差,
判斷HD800有沒有處理好從低頻和音場之中,是可以很簡單判斷的,
良好的前端系統驅動之下,HD800能夠完全反映前端給的資訊,
就連大家說HD800比較欠缺的中頻人聲,都能在良好的前端之下補足。
把HD800接上Hugo TT+BHA-1,HD800所表現出來的素質相當良好,
廣大的音場、良好的動態表現、高透明度的聲音,HD800完全把前端給他的資訊精準的表達,
讓我最驚訝的,是在高資訊量高解析的系統之下,HD800聲線非常的豐潤,
以往聽到HD800的聲音都比較瘦,但在Hugo TT+BHA-1處理下的HD800,
會找到以往HD580、HD600上的那種豐厚的聲音,這讓我知道HD800的潛力那麼大且深不可測,
我一直在想,如果系統再精進,HD800還能夠提升到怎樣的高度,這都是往後我將面對的挑戰。
寫在最後:
Hugo TT的聲音非常細膩、多層次且高素質,Hugo較弱的氣勢和規模感,
在Hugo TT上完全得到補足,聲音大器且高解析,我認為在這價位是非常物有所值的,
近幾年來Chord新的DAC一體機聲音也都令人讚賞,從Hugo、Hugo TT到最新的Mojo,
聲音的性價比都相當不錯,再做一點簡單的訊源處理,提升的幅度是相當高的。
Hugo TT入手到現在也已經超過2個月了,在這兩個月之中,
我花了許多時間去比較、去了解HUGO TT,
如何把Hugo TT玩好,和其他器材到底實力差距在哪裡,這些都是我非常寶貴的經驗,
我認為Hugo TT在這一個價位帶是非常有競爭力的產品,在處理得當的環境下來聆聽,
會覺得這台機器真的不簡單,聲音的細膩度和層次感,都是一時之選。
其實購入Hugo TT之前,在網路上也爬了許多文,也在台中展示Hugo TT的店家聆聽比較過,
網路聽感大多貶大於褒,在店家的聽感也差異甚大,有時候不禁讓人懷疑,
這是同一台器材嗎?在不一樣的店家聆聽聲音的差異居然那麼大,
這又讓我學到一點,蹭聽永遠都是蹭聽,能學到的東西是相當有限的,
很多器材還是需要上自己的系統之後,用較嚴謹的方式測試,才能知道到底它的能耐在哪裡。
最後的最後,在這靜謐的午後,讓我們一起享受音樂所帶來的美好吧。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玩耳機,路不只要走的遠,也要走的寬敞,
無論是耳機或是器材都朝著這個方向精進,
不只有一套主系統,還有較入門的系統,不時聆聽,
溫習升級前後的變化和差異。
距離上次升級主系統,已經是一年多前的事了,
這一年多來,我的系統都朝著提升前端訊源和電源處理為優先,
當前端處理到一個程度,系統的瓶頸開始慢慢浮現,
終於也輪到要汰換DAC的階段了。
MATRIX X-SABRE這一台DAC,一直是我認為當時相當超值的器材,
用料好、聲音的完成度高,聲音大器磅礡卻又細膩,
但接觸更多不一樣的系統、聆聽更高階的系統後,
終究還是要汰換掉了。
我自己的系統都投資在平衡的線材上,
所以升級時比較偏向找有平衡輸出的DAC作為優先考量,
在聆聽、比較許多器材後,最後選擇了Chord Hugo TT。
開箱:
主角出現驗明正身
前面的按鈕
後面的輸出
配件包裡面的東西
測試音樂:
在測試器材時,我喜歡用各種不同的音樂測試,
因為好的器材就算面對不同的音樂,也能表現的相當完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OjR59WdZ3k
(影片中的指揮和演奏和我聽的專輯不同)
Mahler - Symphony No. 6
指揮:Leonard Bernstein 演奏:Vienna Philharmonic
第一次聽到馬勒第六號交響曲是在劉漢盛精選100的榜單之中,
聽交響樂,音樂的內涵不說,
主要就是聽弦樂器、管樂器、定音鼓的表現,當樂器齊奏時,器材是否能發揮,
聲音解析度、樂器定位,弦樂的完整度,定音鼓低頻下潛和層次,
聲音的動態,重量感、速度感、結像,器材能夠呈現多少,
馬勒的第六號交響曲非常的悲壯,且大氣磅礡有氣勢,
無論是要享受樂曲,或是測試器材,我認為都是相當合適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JkxFhFRFDA
Astrud Gilberto & Stan Getz - The Girl From Ipanema
Bossa Nova是比較新世代的爵士樂,自50年代之後,開始流行起來
而艾斯特吉芭托和史坦蓋茲在1964年錄製的The Girl From Ipanema蔚為爵士樂的經典,
艾斯特的歌聲非常的醇香慵懶,沒有過多的修飾,聲音表露出真實之美
猶如啜飲著一杯美酒,酒香漸漸地漫佈齒頰間。
史坦蓋茲是相當偉大的薩克斯風手,他的演奏讓人如癡如醉,搭配上艾斯特的歌聲,
讓這首經典曲目流傳千古。
在好的系統之下,爵士樂的表現,聲音該要寬鬆且明亮,乍聽之下相當慵懶,但其實聲音是富有速度感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A9Ctaqo3Zc
Aimer - あなたに出会わなければ 〜夏雪冬花〜
Aimer這一個歌手是我愛看動畫的妹妹推薦的,
某天聽我妹哼著哼著,我聽到覺得旋律不錯,便詢問了一下原唱,一聽就迷上Aimer的聲音,
Aimer能找到的資料不多,是個充滿神秘感的歌手,
她的聲音帶點滄桑,咬字較為黏膩,聲音純真,音色保有日系歌手的甜美和韻味。
像是品嘗金莎一般,外表包覆著榛果顆粒,咬破餅乾外殼後,裡面的巧克力醬緩緩流出,
微甜的滋味,加上酥脆的外殼,讓人想一吃再吃,停不下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SnkWzZ7ZA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kTt9k4Y-a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CFz3isPdB4
Flo Rida - Whistle
LMFAO - Sorry For Party Rocking
D12 - My Band
Flo Rida是我非常喜歡的嘻哈饒舌歌手,這首Whistle也算是紅遍大街小巷,
LMFAO聽這兩位叔姪神經病唱歌,就感覺這世界上充滿歡樂,
Eminem和D12這首合作的經典,是我認識阿姆的第一首歌曲,也是我最喜歡他的歌曲,
他寫他看到的,他寫他想說的事,他寫他想給的人,
這些音樂的歌詞,有的戲謔,有的放蕩不羈,有的諷刺時事,
嘻哈舞曲非常注重節奏感、速度感和低頻的表現方式,
欣賞這些作品,了解完全不一樣的文化,是非常棒的事情。
器材測試:
講到Hugo TT,一定不能少了Hugo這個小老弟,
當年Hugo出來之時,曾經造成一股轟動,而這股轟動直到現在MOJO出來,還一直延續著。
Hugo這台器材,討論度相當高,
喜歡Hugo、認同Hugo、甚至把Hugo大法好掛在嘴邊的人也不少,
這些充滿熱誠的人,甚至花很多功夫去改機改端子,只為了能夠發揮出更好的聲音,
而也有一些人認為,Hugo只是一台隨身的器材,聲音的素質不過爾爾,
一張單薄的電路板,高貴的價格,令人望之卻步。
當年初聽Hugo,他的聲音讓我驚艷不已,
小小的器材,處理許多大耳罩,都能處理得有聲有色,
不過聲音對我來說還不夠磅礡大氣,輸出的端子也較有限,沒有平衡輸出是缺憾,
對於偏愛平衡器材已久的我,遲遲無法下手,
直到Hugo TT的出現,終於讓我理智斷線了,二話不說馬上購入。
想Hugo TT也買了快兩個月了,在這兩個月的過程中,
我想把一些我自己的經驗,分享出來,看看是否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
讓更多燒友一起討論這台好器材。
以上是我目前的系統櫃,有一些比較少用到的器材就收進去了
目前的主系統配置是:
訊源:處理過的PC(with Win10 + Foobar2000)
耳擴:Bryston BHA-1(with Telos QBT-18保險絲)
數位類比轉換器:Chord Hugo TT
線材
電源線:in-akustik AC-2502F(with Supplier USB、BHA-1、AGR+、A+)
in-akustik AC-4002f(FI-50+QBT199 with PC)
數位線:Entreq Konstantin USB * 2(2m with QBT199)、in-akustik ON/OFF-202
類比線:in-akustik NF-1302 XLR(with QBT199)、in-akustik NF-1302 RCA(with
QBT199)
電源處理
壁插:Furutech GTX-D(RH)
隔離變壓器:朋友自製 1100w隔變
濾波排插:Monitor Acoustics GLORY POWER SERIESGL AGR+
Monitor Acoustics GLORY POWER SERIES A+
電源配件:Entreq Silver Mini Wraps、Entreq Silver Wraps
USB電供:Supplier USB(with Telos QBT-18保險絲)
-------------------以下本文開始-------------------
訊源部分:
一直以來我都相信,越高階的器材,前端部分就必須要越好的訊源,
因為越好的轉盤能提供越多的資訊量給後端。
先來一張電腦的照片
下面是我的電腦系統使用農夫沙包,來做諧振處理
我一共使用了三對大銀沙包以及四對小銀沙包
另外我用一台沒處理過的ASUS VivoPC來做對比
以及一台隨身訊源DX90j走同軸來做比較
這次的三台訊源中,使用隨身訊源來當轉盤,
比起VIVO PC當轉盤,聲音差了一大截,
最明顯的差異就是音場和解析,
把VIVO PC再換成處理過的PC,聲音的提昇又是一大截,
這讓我了解到Hugo TT對前端相當敏感,
好的訊源的確會讓幫Hugo TT增色不少。
輸入介面部分:
Hugo和Hugo TT討論度最大的差距,莫過於輸入介面的部分,
在這次的分享中,我也比較了USB界面和同軸介面聲音的差異。
在輸入介面部分,訊號線的接法如以下所列
處理過的PC→Entreq Konstantin→Supplier Usb→Entreq Konstantin→Hugo、Hugo TT
處理過的PC→Entreq Konstantin→Supplier Usb→Entreq Konstantin
→MATRIX X-SPDIF→in-akustik ON/OFF-202→Hugo、Hugo TT
同樣都是PC走USB介面,中間使用了USB線性電供,使用的USB線材一模一樣,
同軸介面部分,由USB入DDC之後再經由同軸線給器材。
比較的過程中,同軸介面乍聽之下聲音比較討喜,
但是細聽之後,同軸的聲音明顯生硬許多,聲音不夠寬鬆,
動態較弱,聲音也比較不夠飽滿扎實,低頻的衝擊力強但是頻段的解析力差,
音場也小了一圈,這點在Hugo和Hugo TT表現出來都是相同的結果,
Hugo TT更為敏感,差異更大,這點和一些網路資料是完全相反的,
USB線材的差異也是相當大,用小黑線和用Entreq Konstantin差異之巨大,令人難以想像,
而最後我得到的結論是,USB的供電部分簡單處理對Hugo和Hugo TT來說就夠了,
剩下的預算可以購入較高階的USB線,進而提升器材的表現,
我比較過朋友的Entreq Apollo USB,聲音和Konstantin相比進步極多,故得此結論。
類比輸出比較:
Hugo TT一出來,XLR平衡輸出和RCA的輸出,也一直是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
在拿到Hugo TT之後,我對他平衡輸出的實力也相當好奇,
剛好有機會就跟朋友借了對比較好的RCA線來和平衡介面做比較。
這次比較的線材都是敏力的1302線材,都經過QBT199小時,
兩對線差別在一對是RCA版本一對是XLR版本,
測試耳擴是Bryston BHA-1,耳機是HD800(FURUTECH IHP-35HX-XLR),
在BHA-1上切換輸入比較的結果,Hugo TT的平衡輸出比起RCA輸出好太多了,
動態全面提升,結像靠前、音場廣大,相比之下RCA縮了一大圈,
這個差異非常的大,因此給TT用戶的建議是最好能使用平衡輸出。
和Hugo的比較:
Hugo TT問世之後,由於內部電路和HUGO幾乎一樣,
外觀看起來也只多了一些電容和電池容量,因此常常被拿來和Hugo比較,
本次購入Hugo TT,當然也找了一台Hugo相處一段時間,同場測試比較。
比較的耳機是GRADO RS1i、Sennheiser HD600、 AKG K701和Beyerdynamic DT990/600
前端都是處理過的PC→Entreq Konstantin→Supplier Usb→Entreq Konstantin
→Hugo、Hugo TT
RS1i:
RS1系列在GRADO的產品線中有著獨特的產品定位,它曾經是該系列中的旗艦,
即使到了今日,許多GRADO的粉絲還是將RS1系列當成是終點。
在Hugo上的表現,RS1i充滿熱情及活力,GRADO家比較弱勢的音場表現,
Hugo上也表現得相當不錯,無論是音場的縱深、或是寬度,接上Hugo表現都相當不錯,
在換上Hugo TT當前端時,聲音的細緻度大幅提升,聲音更加寬鬆細膩,
能在RS1i上表現出這樣的聲音是非常難得的,RS1i聲音的能量較往中頻靠攏,
如果前端等級不到,聲音聽起來會比較緊,不夠開闊。
HD600:
HD600這隻經典的旗艦耳機出現在1998年,距離現在也已經17年的歷史了,
但截至現在為止,他的聲音素質還是被許多人肯定,廣大的音場、濃郁的音色,
猶如皇后般,雍容華貴的躺在充滿葡萄美酒的宮殿之中,
HD600表現出來的香醇濃郁,那麼多年過去,至今仍是眾多耳機中的佼佼者。
把HD600接上Hugo,那聲音令我讚嘆,以前在玩HD600時,前端都需要投資相當龐大的金額,
才能表現出這樣的實力,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一台Hugo便能表現出如此不凡的水準,
接上Hugo之後,HD600表現出的聲音密度相當高,森海味的呈現也相當完整,
以往森海家較暗的高頻在Hugo之下,也得到良好的延伸,聲音寬鬆而舒服,
換接上TT之後,音場大了一圈,聲音變得更為厚實,動態也提升不少,
和剛剛的RS1i相比,HD600在TT的推動下進步更大。
K701:
有玩老AKG的人都知道,當年AKG最親民的旗艦耳機非K701莫屬,
K701的聲音保有AKG家自然的的聲底,聲音卻更有韻味且帶一點暖度,
和之前的旗艦K501相比,聲音討喜不少。
一接上Hugo,K701高低頻的延伸變得相當漂亮,中頻人聲也相當有韻味,
聲音的呈現猶如少女一般,活潑而俏麗,聽起來相當舒服且討喜,
但換上Hugo TT之後,聲音的呈現又不一樣了,
從活潑俏麗的少女,蛻變成高貴典雅的女王,細膩度仍在,
但聲音感覺出大氣磅礡且具有氣勢,這樣的蛻變是相當驚人的,
處理好的K701根本不是小公主,它是英姿煥發的女王,
在這兩台器材上,讓我再一次的了解K701潛力有多麼高。
DT990/600:
在金屬樂迷的心中,DT990曾經是大家的首選,
澎湃的低頻,速度感極佳的聲音,聽起來爽快又過癮。
一開始接上HUGO時,HUGO良好的控制力,把DT990狂暴的低頻控制的恰到好處,
並不會因為過多的低頻而去壓縮到中、高頻的表現,
高音的聲線直接有力道,在拜耳直白的聲音中,還多了點韻味,
換上HUGO TT之後,聲音並沒有提升多少,這點我並不意外,
根據我長期接觸拜耳家的耳機,他們的耳機要推出好聲不容易,
需要良好的控制力,把每一個頻段都控制好,但如果用更高階的系統要讓耳機提升,
投入金錢比例和提升的效益就不成正比了。
Hugo上擴和Hugo TT的比較:
在前面的測試中,我發現Hugo和Hugo TT素質有著極大的差異,
Hugo TT聲音明顯比Hugo還要好上不少,因此我心中有一個小小的疑問,
那如果Hugo TT直推耳機,而Hugo上擴來對比,會有怎樣的差異。
使用的系統分別如下:
處理過的PC→Entreq Konstantin→Supplier Usb→Entreq Konstantin→Hugo
處理過的PC→Entreq Konstantin→Supplier Usb→Entreq Konstantin→Hugo
→in-akustik NF-1302 RCA→Bryston BHA-1
耳機是使用GRADO GS1000e
先來說說GRADO GS1000系列的耳機,第一世代的GS1000出現在2007年,
在當時取代了RS1成為了GRADO的旗艦,之後演變到GS1000i和GS1000e,
GS1000系列耳機最著名的一點就是難推,他非常非常要求前端的資訊量和解析,
推不好的GS1000e聲音非常空洞,音場紊亂沒有條理,結像靠後中頻人聲後退,
這支耳機非常考驗前端,因此我選擇GS1000e來比較HUGO上擴和HUGO TT直推的差異。
一開始先聽Hugo上擴的表現,在上擴之前先聽了一下Hugo直推GS1000e的聲音,
上擴之後因為BHA-1良好的控制力和承載前端的優秀性能,動態和音場大幅提升,
和原本直推相比,結像更靠前了一點,讓人覺得歌手離你更近,
在你耳邊唱出動人的旋律,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妙自然。
把GS1000e換到Hugo TT直推,比較兩者聲音的差異,
一插上TT聽到GS1000e所表現出來的聲音令我傻眼,
TT直推的聲音音場更大,結像更為靠前,各頻段的控制力都比Hugo上BHA-1還要好,
差異最大的是聲音的密度和厚實度,相比之下HUGO+BHA-1的聲音比較空,
解析差了一截,聲音的密度差了一大截,除了聲音比較有氣勢之外,其餘皆輸Hugo TT,
雖然Hugo TT的價格是HUGO的三倍左右,不過把線材、BHA-1和電源處理的價格考慮進去,
Hugo+BHA-1的系統組合是比一台Hugo TT還要貴的。
Hugo TT試聽:
前面比較了那麼多Hugo和Hugo TT的差異之後,最後把Hugo TT放上主系統,
拿出自己最高階的四隻耳機來測試,看看Hugo TT在我的系統可以發揮到怎樣。
這四隻耳機有趣的一點是,除了老耳機K1000是使用NEUTRIK的4PIN平衡頭之外,
其餘的HD800、PS1000e、T1都是使用Furutech CF-601M旗艦雙3PIN平衡頭,
這四隻耳機曾經是當今旗艦或是曾經的旗艦,都具有不凡的歷史地位。
AKG K1000:
AKG在1989年推出的K1000,至今已停產超過十年的時間,仍受到許多玩家的吹捧與討論,
K1000的設計是非常新穎且跨時代的,與其說是耳機,倒不如說是把兩個喇叭擺在頭上,
耳機可以選擇開闔的角度,來模擬類似喇叭擺位的效果,是非常有趣的設計。
K1000是一隻非常難處理的耳機,阻抗高且靈敏度極低,要推好K1000是很大的挑戰,
市面上許多耳擴難以推出K1000的正常音量,因此有許多玩家轉而使用綜擴和後級來處理,
K1000對器材的要求和喇叭有許多相似之處,非常要求聲音的密度和資訊量,
只要系統聲音的聲音不夠厚實、飽滿、資訊量充沛,
那K1000的聲音聽起來會相當空洞、乾澀。
在Hugo TT+BHA-1處理下的K1000,發出來的聲音令我滿意至極,
寬宏廣大的音場,豐潤明亮的音色,聲音密度非常高,
在K1000較為直白的音色之下,卻也能勾起一絲淡淡的甜味,
聲音透明且穿透力佳,讓K1000聲音是如此的迷人且令人陶醉。
Beyerdynamic Tesla 1:
在2009拜耳發表了T1,採用全新的特斯拉技術單體,轟動一時,
T1的聲音和之前拜耳系列耳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
拜耳家的耳機普遍來說,音色都比較乾冷一點,而T1的聲音卻是比較溫暖有韻味的,
聲音也比較細膩不剛硬,我認為T1是拜耳耳機一個新的里程碑。
T1的潛力比起拜耳家前面系列的耳機,還要高上不少,
我的T1因為過保所以就原線改平衡,平衡T1素質提高許多,能量比例重新分配,
變得更均衡自然,在Hugo TT+BHA-1的處理之下,T1中頻強項的部分嶄露無遺,
人聲甜美細膩、立體感相當好資訊量龐大,透明度高、暫態表現相當好。
GRADO PS1000e:
在2009年,GRADO的耳機全面改版成i版,耳機全面進化,發表了新的旗艦PS1000,
PS1000也是GRADO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鋁殼包木頭腔體設計的極致,
在2014年改款成PS1000e,聲音素質更是大躍進,成為目前GRADO家耳機中素質最好的。
PS1000系列當年在市場上曾被稱為流行之王,早期的討論度相當高,
但因為價格和配戴感的緣故,後面討論的熱度不再,漸漸地也成為比較冷門的耳機,
PS1000e保留了GRADO家熱情奔放的聲音,速度感極佳的低頻,
卻也非常考驗前端系統的能耐,推不好的PS1000e聲音混濁,音場紊亂聲音刺耳。
在Hugo TT+BHA-1之下,聲音依舊熱情奔放,在豪邁之餘,卻多了一點細膩和甜美,
Hugo TT高密度且高解析的聲音,讓PS1000e原本略有毛躁感的聲音,變的滑順而自然,
最大的進步是音場的大小,原本PS1000e較缺乏的音場縱深,完整被呈現出來,
當聽到交響樂管樂齊發之時,廣大的音場和極致的動態表現,讓我心中不禁喝采。
Sennheiser HD800:
HD800的出現,絕對是史上跨時代的一頁,全新的震膜和腔體設計,可玩性高的可換線設計,
它的聲音已經和前面的HD650、HD600等等劃開了極大的差距,
要說它是在產動圈之王當之無愧,直到今日,許多玩家還是一直在挑戰HD800的極限。
HD800考驗前端的能力非常驚人,推不好的HD800聲音非常的空洞、乾澀,
聲音比較虛比較薄,而且低頻不是量出不來,就是質感非常差,
判斷HD800有沒有處理好從低頻和音場之中,是可以很簡單判斷的,
良好的前端系統驅動之下,HD800能夠完全反映前端給的資訊,
就連大家說HD800比較欠缺的中頻人聲,都能在良好的前端之下補足。
把HD800接上Hugo TT+BHA-1,HD800所表現出來的素質相當良好,
廣大的音場、良好的動態表現、高透明度的聲音,HD800完全把前端給他的資訊精準的表達,
讓我最驚訝的,是在高資訊量高解析的系統之下,HD800聲線非常的豐潤,
以往聽到HD800的聲音都比較瘦,但在Hugo TT+BHA-1處理下的HD800,
會找到以往HD580、HD600上的那種豐厚的聲音,這讓我知道HD800的潛力那麼大且深不可測,
我一直在想,如果系統再精進,HD800還能夠提升到怎樣的高度,這都是往後我將面對的挑戰。
寫在最後:
Hugo TT的聲音非常細膩、多層次且高素質,Hugo較弱的氣勢和規模感,
在Hugo TT上完全得到補足,聲音大器且高解析,我認為在這價位是非常物有所值的,
近幾年來Chord新的DAC一體機聲音也都令人讚賞,從Hugo、Hugo TT到最新的Mojo,
聲音的性價比都相當不錯,再做一點簡單的訊源處理,提升的幅度是相當高的。
Hugo TT入手到現在也已經超過2個月了,在這兩個月之中,
我花了許多時間去比較、去了解HUGO TT,
如何把Hugo TT玩好,和其他器材到底實力差距在哪裡,這些都是我非常寶貴的經驗,
我認為Hugo TT在這一個價位帶是非常有競爭力的產品,在處理得當的環境下來聆聽,
會覺得這台機器真的不簡單,聲音的細膩度和層次感,都是一時之選。
其實購入Hugo TT之前,在網路上也爬了許多文,也在台中展示Hugo TT的店家聆聽比較過,
網路聽感大多貶大於褒,在店家的聽感也差異甚大,有時候不禁讓人懷疑,
這是同一台器材嗎?在不一樣的店家聆聽聲音的差異居然那麼大,
這又讓我學到一點,蹭聽永遠都是蹭聽,能學到的東西是相當有限的,
很多器材還是需要上自己的系統之後,用較嚴謹的方式測試,才能知道到底它的能耐在哪裡。
最後的最後,在這靜謐的午後,讓我們一起享受音樂所帶來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