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心得]在追求極致精確的微小差異前 ~~

在 2008,4 月的音響論壇雜誌, 林怡宏先生的文章..
指節錄幾段 .. 想看全文的去翻書吧 ..
(不然就有著作權的 issue 了.. 雖說節錄好像也有點 issue , 好歹有鼓勵大家去看書, 算是推銷好囉 .. 應該不會被雜誌社的埋怨吧 !?
)
這幾段話真是當頭棒喝, 發人深省啊 ~~
常常聽到有人換了調電源線 , 或是數位線, 都能細緻的描述那些差別,
自己則是用 音效卡類比輸出 -> 主動喇叭 , 與 USB->光纖->主動喇叭 ( SONY SRS-V1) ,
兩個不同的 DAC .. 都聽不出太大的差異 ( 除了把音量開很大, 可以感到音效卡類比輸出的底噪之外 ) .... 這時我就很沮喪 ... 果真木耳來的 ...
orz ...
原來我沒有先習慣我的器材啊 ~
而且我也沒有先熟悉我的試聽音樂~
應該要聽到每個音符, 每個轉折, 每個樂器定位, 音場, 齒音 ... 都
完全熟悉, 再來想升級設備的事吧 !
如果聽音樂不能專心的細細品味, 只是囫圇吞棗, 當成工作或是看書的背景音樂, 那可能連 MP3 是 192Kbps 還是 320Kbps 或是 lossless 都不用太在意了..
另外, 我實在是太雜食了 ... 光是硬碟裡的 3xx 片 音樂 CD 的資料, 就算一天聽個 8 小時, 也要 4x 天才能聽完一輪 ...
這種聽法, 能把美的旋律記起來就很難了, 哪能做到聽到別的系統的美聲時, 立刻跟自己的系統作出比較出來 ...
所以看到那麼多的開箱分享勸敗文 ... 一定要忍住啊
不能亂攻頂, 一頂又一頂
另外, 文中指出,
如果從來不知道現場鋼琴演奏時, 會表現出多種不同低頻 , 那不管再怎麼調整音響系統, 錄音中該有的美感永遠都會少去一部分..
所以有機會得多聽聽現場演奏 ~~ (不過那些用擴音展現的大型演唱會... 可能.. 不是很好的現場實例
, 除非你做皇帝位
, $$ 不夠時, 坐到喇叭邊就很 orz 了 ... )
指節錄幾段 .. 想看全文的去翻書吧 ..
(不然就有著作權的 issue 了.. 雖說節錄好像也有點 issue , 好歹有鼓勵大家去看書, 算是推銷好囉 .. 應該不會被雜誌社的埋怨吧 !?

2008-4 月的音響論壇雜誌, 林怡宏先生的文章 寫:" 那些所謂的 調聲道具 ,調聲方法, 都是在影響不大的細節上吹毛求疵 , 真的會對音質造成重大的影響嗎 ? 如果會, 為什麼那麼多正常人聽不出來差異 ? ".....
"其實任何正常人都可以聽得出來好壞差異 , 明顯優秀許多的聲音一定會瞬間得到你的認同"......
"當您已經習慣了同一部器材的聲音好處,突然用上明顯好上許多的周邊配件 ,您一定可以清楚的感受到"......
"想想這個過程, 您不就從巨大差異的簡單判別, 一直演變到細微差異也有了明確的主觀意見"
這幾段話真是當頭棒喝, 發人深省啊 ~~

常常聽到有人換了調電源線 , 或是數位線, 都能細緻的描述那些差別,
自己則是用 音效卡類比輸出 -> 主動喇叭 , 與 USB->光纖->主動喇叭 ( SONY SRS-V1) ,
兩個不同的 DAC .. 都聽不出太大的差異 ( 除了把音量開很大, 可以感到音效卡類比輸出的底噪之外 ) .... 這時我就很沮喪 ... 果真木耳來的 ...

原來我沒有先習慣我的器材啊 ~
而且我也沒有先熟悉我的試聽音樂~
應該要聽到每個音符, 每個轉折, 每個樂器定位, 音場, 齒音 ... 都
完全熟悉, 再來想升級設備的事吧 !
如果聽音樂不能專心的細細品味, 只是囫圇吞棗, 當成工作或是看書的背景音樂, 那可能連 MP3 是 192Kbps 還是 320Kbps 或是 lossless 都不用太在意了..
另外, 我實在是太雜食了 ... 光是硬碟裡的 3xx 片 音樂 CD 的資料, 就算一天聽個 8 小時, 也要 4x 天才能聽完一輪 ...

這種聽法, 能把美的旋律記起來就很難了, 哪能做到聽到別的系統的美聲時, 立刻跟自己的系統作出比較出來 ...
所以看到那麼多的開箱分享勸敗文 ... 一定要忍住啊

不能亂攻頂, 一頂又一頂

另外, 文中指出,
如果從來不知道現場鋼琴演奏時, 會表現出多種不同低頻 , 那不管再怎麼調整音響系統, 錄音中該有的美感永遠都會少去一部分..
所以有機會得多聽聽現場演奏 ~~ (不過那些用擴音展現的大型演唱會... 可能.. 不是很好的現場實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