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aeolusyung, zhang230631, suzumiyaminami
kenv1212277 寫:感謝awuwa大的經驗分享
雖然小弟資質愚鈍看的沒有很懂
但至少讓可以朝您測試有用的方向去調教電腦
不過真實這方面爭議就真的頗大
我自己的初學觀點如下,有錯請小力鞭:
我所認識的有幾位燒友認為資訊量越多聲音透明才是真實
但是我們都不知道錄音現場時的狀況
聲音太悶不夠透明的確跟現場感覺差太多
但有時候太過透明或資訊量過多反而是強加的
再例如合唱團人頭或大編制樂器間定位形體太瘦小且清楚分明的話
初聽很令人驚艷但並不耐聽
也跟現場自然ㄧ氣的感覺完全不相同
我曾在某個燒友家聽到可以清楚數人頭的黑教堂........
整團感覺站在你前方3公尺唱歌還能每個人頭聽很清楚,跟現實聽合唱團差異頗大
我覺得⋯⋯
只有現場才能稱作真實
經過麥克風到喇叭重播的聲音最多只能達到我們"自己認為"的真實
ku1010 寫:好的cat只是還原錄音的狀況,
如果說要拿現場聽到的狀況跟錄音比,
其實反倒是奇怪的一件事,
而且去現場聽位置不同聽感也不同,
透明度資訊量越好只是代表系統等級越高,
跟現場有沒有雷同因人而異。
awuwa 寫:昨晚又發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轉換,小弟爽到整晚幾乎失眠。
本文同步刊於MyAV HTPC 電腦訊號源軟硬體討論區
=============================================================
升級RamOS雙機後,雖然整體聽感巳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友人來聽過後也直說幾乎找不到任何缺點,但小弟仍覺得稍有不足。尤其當把檔案複製到RamOS播放,或加掛Fidelizer Pro系統優化軟體時,雖然結像更立體,但也變得比較有侵略感。
昨天為了找出這種美中不足的侵略感,不斷的調整電源的配置、BIOS中的電壓調整…,但始終無解,後來嘗試把原本在動態加分幾乎有翻倍成效的DDC拿掉,改從USB擴充卡後直入DAC,發現動態竟絲毫不減,而且衝擊感消失怠盡,耐聽度大幅提升。
拿掉DDC後,再把Fidelizer Pro加掛回ControlPC並關連啟動Foobar,得到的是全面性的提升,完全沒有副作用。
=============================================================
以上是前天晚上的調整,看似完美,然而事情還沒結束。
小弟系統有兩條專線,採數位、類比分流,兩條專線都搭配一部平衡隔變,其中數位端的隔變配置 Furutech GTX-(R)+ QBT、藍星381 AG鍍金及雅士千元壁插座,分別插上2台海韻P1200(先進濾波排插再進隔變)、2台供給Pico電源版的12V線電、及一台USB電源處理器-ifi iUSBPower的AC Adapter。
習慣上,我都會把對電源最敏感的設備,接上等級最高的壁插。在小弟的經驗中,藍星的表現還OK,但Furutech那顆可真不是蓋的,效果比換上二、三萬元的電源線還好。因此,數位端的隔變上,Furutech這顆我分別接上濾波排插的電源線及一台線電。而相對不起眼的ifi,則是有洞就插,每個地方我都試過,聽感也各有差異,唯獨 Furutech上的這兩孔,因為一直被霸佔,所以從來沒試過。
我也不認為ifi這個9V1A的小東西需要用到多好的電,不過因為過去在DC線上學到的教訓,對這種在訊號傳輸路徑上的小東西,其用電完全不能馬虎。昨晚突然心血來潮,就把Furutech壁插上的線電和藍星上的ifi電源對調,這一調整可不得了…誇張的點講,從101噴到聖母峰了。
順手播了一下機遇,天啊!蔡琴的頭怎麼變得那麼大一顆?見鬼了!
再播一下Leonard Cohen的專輯,Bingo!這次我肯定了,現在這種結像的寬鬆感,完全不輸我在展場上聽到的LP;
此時腎上腺素幾乎幾乎要滿出來了…
這次太不對勁了,過去完全沒有聽過這麼寬鬆大器又能量充沛的聲音…
切換到Diana Krall - Wallflower專輯,原來這整張專輯的音場是如此的龐大,音符佈滿整個空間,人聲結像非常立體而突出,週邊的細節也像南極的星空一樣清澈…
我腦海中一直想找些形容詞來表達這一切,這應該是兩聲道音場表現的一個極緻了:對焦精準、結像龐大、能量"大港"、但在極大音量下,卻又完全沒有絲毫壓迫感。
小弟曾有幸在一位調音大師的工作室裏有過類似的體驗,但這次的規模與能量感,絕對超乎過往的任何體驗。
接下來是我最重視的大編制曲目,為了寫這一段,剛剛特地跑去再聽一次莫爾道河:
一開始音場打開,我就覺得聽感完全不同了,左右弦樂群離我好近,如同在我手邊;等等,以前可以聽到各聲部的精準定位,這次竟然是進一步的聽到弦樂群的前後緃深,仿佛整個樂群就在眼前…天啊!這幾乎就是指揮席的音場!這難以言語形容的層次感,讓我嚇呆了。
隨著音樂慢慢進入急流瀑布段,我的心情也愈來愈亢奮,沒想到就在瀑布急流湧下的那一剎那,小弟竟然激動到放聲痛哭…
好龐大的音場,好逼真的包圍感,小弟猶如史托科夫斯基,駕馭著整個樂團隨著莫爾道河奔向大海…
快崩潰了!
此時我意會到,RamOS的音場還原度,幾乎逼真到可以從麥克風擺設的位置來看的。
不信邪,再聽一次瀑布段,小弟又暴哭了一次。
連忙換到小克萊巴貝七第四樂章,結果還一樣接近指揮席的音場角度…
此時,看著綜擴上近乎十二點鐘的音量,耳朵竟然絲毫沒有半點壓迫感,只能說:lolo兄,這次奉你為神也不為過了!
kenv1212277 寫:但是我們都不知道錄音現場時的狀況
聲音太悶不夠透明的確跟現場感覺差太多
但有時候太過透明或資訊量過多反而是強加的
yuvincent 寫:kenv1212277 寫:但是我們都不知道錄音現場時的狀況
聲音太悶不夠透明的確跟現場感覺差太多
但有時候太過透明或資訊量過多反而是強加的
假設錄音有錄好的情況下(這點非常重要,請不要無視)
好的混音能讓表演者上天堂
Low Pass Filter
High Pass Filter
LCR Panning (left-center-right)
(Tape) Saturation
Fader EQ
混音技術多如牛毛,教科書*上也都寫的一清二楚
但幾乎每一個技巧都能夠讓聲音比錄製時更寬,更有力
就不用提,人耳只有兩個,麥克風要有幾個就有幾個
*The Mixing Engineer's Handbook
kenv1212277 寫:不知道您引用小弟這幾段話再發表下面言論想表什麼?討論CAT重播差異跟混音有什麼相關嗎?
麥克風當然可以要幾個有幾個
但是合唱團在教堂若要"自然"收音只需要2隻即可
混音是可以聽出殘響不自然的
yuvincent 寫:只是想點出很多CAT系統,能把很多細枝末節的混音處理倍數放大
一般針對大眾的混音(iPhone+原廠耳塞),在CAT系統上聽起來會非常的浮誇
如果沒有一個自己的標準,很容易會走偏
如果討論基礎不同,也會雞同鴨講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7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