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很清楚,
因為我連不到10k的k601和HD590的極限到哪都還不清楚,
實在沒那個本事去玩20k的耳機

版主: aeolusyung, zhang230631, suzumiyaminami
nettyu 寫:郭修齊 寫:20k以內的耳機喔,
我不是很清楚,
因為我連不到10k的k601和HD590的極限到哪都還不清楚,
實在沒那個本事去玩20k的耳機
哪有極限??
每個人的喜好不同
你的極限對其他人來說也許不是極限
真正有的極限??
我想大概只有音量跟耐用度吧![]()
![]()
![]()
teamJDK 寫:HeadRoom 的頻譜圖是用假人頭錄音測的,所以高頻看起來會有許多上下的劇烈震盪,由於要考慮人耳構造對聲音的作用影響,分析 HeadRoom 的頻譜圖時無法用一般喇叭頻譜的那種平滑的觀點來看待,因為 HeadRoom 的頻譜,"看起來平滑不刺激","聽起來不見得平滑不刺激",很有可能剛好相反,"看起來非常不平滑超過激",其實"聽起來超級平滑激歡樂"![]()
(而且即使是喇叭,也不見得非常平"直"就會很傳真,要綜合考慮許多因素,尤其是高頻更是如此)
另外,雖然高頻看起來很刺激,但是實際上可能那些凸起的頻率我們聽起來並不會覺得壓迫感很大。
譬如說,同樣是高頻,2K-3KHz 的頻率我們聽起來會覺得壓力超大,3K-4KHz 聽起來很尖銳,4K-6KHz 聽起來很刺耳吵雜,6K-8KHz 唇齒音,但是如果沒有 3K-4KHz 的泛音搭配,其實聽起來並不刺耳,反而是增加聲音透明感很重要的頻段。
再越往上的高頻,其實聽起來已經不會覺得壓力很大或者會覺得刺痛,那種高頻是一種很纖細、很細緻的聲音,而且很微弱,只有少數的樂器在這些頻段才會擁有強烈的音色。
而且,頻率會呈現一種彼此競爭、勢力平衡的拉鋸關係,同樣 3K-4KHz +6dB,單獨聽會覺得太銳利,但是如果同時 2K-3KHz 也 +3dB 上來和 3-4K 競爭,反而會削弱 3K-4KHz 的銳利感,很奇妙![]()
所以看到高頻隆起一片,看起很恐怖,但是由於彼此競爭的關係,說不定聽起來反而不覺得刺耳。
人的主觀聽感作用是非常複雜的,所以聲學上面才會有科學定義的「音壓」,但是又有主觀認定的「響度」兩種不同的單位,不只聲音的大小是如此,音高和頻率也是如此,所以在轉換頻響圖到人的聽感的時候、在根據頻譜解釋聽感的時候,有太多複雜的因素必須考慮。常常看起來是一回事,但是如果我們深入分析,會發覺其實對應到聽感會變成另外一回事。科學數據無法不經過修改就直接對應成人耳的聽覺感受,所以這是在運用像頻譜圖這一類的工具時必須要相當注意的一點![]()
最後,通常在錄音室裡面混音師運用耳機的時候,不是拿它來判斷音色正不正確,或者音場對不對,而是利用耳機凸顯的某些細節,來判斷錄好的音軌"哪裡有問題",有沒有雜音或者是彈奏上音符的問題,以及混好的時候判斷混音的過程中有沒有忽略或產生某些問題,總之它主要是拿來抓 bug 用的,不是拿來判斷音色、音場正確與否用的,所以即使您買監聽耳機,也不見得就會得到 Hi-Fi 的聲音,事實上如果你去聽各家的監聽耳機,根據要凸顯的特色用途不同,音色還都不一樣呢![]()
teamJDK 寫:HeadRoom 的頻譜圖是用假人頭錄音測的,所以高頻看起來會有許多上下的劇烈震盪,由於要考慮人耳構造對聲音的作用影響,分析 HeadRoom 的頻譜圖時無法用一般喇叭頻譜的那種平滑的觀點來看待,因為 HeadRoom 的頻譜,"看起來平滑不刺激","聽起來不見得平滑不刺激",很有可能剛好相反,"看起來非常不平滑超過激",其實"聽起來超級平滑激歡樂"![]()
(而且即使是喇叭,也不見得非常平"直"就會很傳真,要綜合考慮許多因素,尤其是高頻更是如此)
另外,雖然高頻看起來很刺激,但是實際上可能那些凸起的頻率我們聽起來並不會覺得壓迫感很大。
譬如說,同樣是高頻,2K-3KHz 的頻率我們聽起來會覺得壓力超大,3K-4KHz 聽起來很尖銳,4K-6KHz 聽起來很刺耳吵雜,6K-8KHz 唇齒音,但是如果沒有 3K-4KHz 的泛音搭配,其實聽起來並不刺耳,反而是增加聲音透明感很重要的頻段。
再越往上的高頻,其實聽起來已經不會覺得壓力很大或者會覺得刺痛,那種高頻是一種很纖細、很細緻的聲音,而且很微弱,只有少數的樂器在這些頻段才會擁有強烈的音色。
而且,頻率會呈現一種彼此競爭、勢力平衡的拉鋸關係,同樣 3K-4KHz +6dB,單獨聽會覺得太銳利,但是如果同時 2K-3KHz 也 +3dB 上來和 3-4K 競爭,反而會削弱 3K-4KHz 的銳利感,很奇妙![]()
所以看到高頻隆起一片,看起很恐怖,但是由於彼此競爭的關係,說不定聽起來反而不覺得刺耳。
人的主觀聽感作用是非常複雜的,所以聲學上面才會有科學定義的「音壓」,但是又有主觀認定的「響度」兩種不同的單位,不只聲音的大小是如此,音高和頻率也是如此,所以在轉換頻響圖到人的聽感的時候、在根據頻譜解釋聽感的時候,有太多複雜的因素必須考慮。常常看起來是一回事,但是如果我們深入分析,會發覺其實對應到聽感會變成另外一回事。科學數據無法不經過修改就直接對應成人耳的聽覺感受,所以這是在運用像頻譜圖這一類的工具時必須要相當注意的一點![]()
最後,通常在錄音室裡面混音師運用耳機的時候,不是拿它來判斷音色正不正確,或者音場對不對,而是利用耳機凸顯的某些細節,來判斷錄好的音軌"哪裡有問題",有沒有雜音或者是彈奏上音符的問題,以及混好的時候判斷混音的過程中有沒有忽略或產生某些問題,總之它主要是拿來抓 bug 用的,不是拿來判斷音色、音場正確與否用的,所以即使您買監聽耳機,也不見得就會得到 Hi-Fi 的聲音,事實上如果你去聽各家的監聽耳機,根據要凸顯的特色用途不同,音色還都不一樣呢![]()
kevin218w 寫:講到SA5K 才想到最近想買衣之可以看電影又聽流行樂的耳機
目前想到是 SA5K AD2K A950LTD K701
各位大大有沒有什麼想法 侯姐說 AD2K不錯
Gibbs 寫:kevin218w 寫:講到SA5K 才想到最近想買衣之可以看電影又聽流行樂的耳機
目前想到是 SA5K AD2K A950LTD K701
各位大大有沒有什麼想法 侯姐說 AD2K不錯
AD2K聲音我覺得染色度低,跟A字頭的差異蠻大
有錢就SA5K比較快啦
kevin218w 寫:Gibbs 寫:kevin218w 寫:講到SA5K 才想到最近想買衣之可以看電影又聽流行樂的耳機
目前想到是 SA5K AD2K A950LTD K701
各位大大有沒有什麼想法 侯姐說 AD2K不錯
AD2K聲音我覺得染色度低,跟A字頭的差異蠻大
有錢就SA5K比較快啦
但是我ACG的音樂並不多 所以考慮AD2K
當初聽AD2K感覺低頻砰砰砰很猛
SA5K的訊源好像不能太差 不然不好聽
K601聽過一次感覺還蠻好的 所以考慮K601跟701
A950LTD實在是染很大
EvoWin 寫:只是GS1000的10k那個頻段超高 多了17db左右 雖然可能會讓音樂變的好聽
(畢竟10K那個頻段剛好是人聲的較高音部分)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Bing [Bot], DavidOreda, Google [Bot] 和 37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