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面說的不清不楚請原諒
USB裝置的傳輸類型目前(2.0)分為4類:(下面借自WIKI-USB條目)
控制傳輸(Control)般用於短的、簡單的對裝置的命令和狀態反饋,例如用於匯流排控制的0號管道。
同步傳輸(Isochronous)按照有保障的速度(可能但不必然是儘快地)傳輸,可能有資料丟失,例如實時的音頻、視頻。中斷傳輸(Interrupt)用於必須保證儘快反應的裝置(有限延遲),例如滑鼠、鍵盤。
批量傳輸(Bulk)使用餘下的頻寬大量地(但是沒有對於延遲、連續性、頻寬和速度的保證)傳輸資料,例如普通的文件傳輸。
如果我的觀念沒有錯誤的話(我也有點忘記是從哪吸收到的),目前大多的USB介面DAC都是採第二項傳輸模式,也就是同步影音傳輸。
但是這一個傳輸方式並沒有回饋檢查的機制,所以如果碰到插斷(多通道並行時)、延遲(傳輸路線中失真、或波頻抖動)導致輸出的資訊碼錯誤的話,接收端也無檢查碼可進行校驗修正,所以錯誤就會直接被當作是正確的資訊接受了。(F大感謝、受教了)
在實際的狀況上來說,就是FU3會有出現爆音,雖然我之前用F2K+ASIO時並沒有碰到很嚴重的狀況,但最近F2K改用WASAPI輸出後、FU3就開始跟隨身碟(或3.5G網卡)開始打架了,雖然拉大緩衝區會有些幫助,但這狀況也是直到改接出HUB後才改善。當然、也很有可能是我筆電的USB晶片太爛。(目前1394介面的好像都沒聽說過這種災情...)
所以我有點好奇、3.0的規範有沒有在 同步傳輸 得這個方式跟其他一樣加入回饋修正的機制,以避免爆音的窘境。
PS:以上雖然講了很多所謂的回饋修正,但老實說、我還並不是很清楚USB的資料檢查機制,如果有錯誤的地方,希望各位先進不吝指教。
PSS:根據WIKI登載的資料,3.0好像只有針對頻寬作修改,多增加了兩條通路變成四條訊號通路、跟2.0的兩條訊號通路多了一倍,所以速度直接往上衝到現在的10倍(!)~同時還兼容光纖(?!)、USB 2.0以下設備。就這樣的資訊來說、3.0對DAC而言沒太多差別,頂多變成同時可以輸出的數位碼(頻寬)更多了,但總沒人會同時接個百來台DAC一起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