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声音之根本(一)
——“德恒之声”理念之源
两千年多年前《庄子•齐物论》中论及“地籁、人籁、天籁”,整体客观地对声音分类,再到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鲁索罗 (Luigi Russolo)的《噪音之艺术》和约翰•凯奇的《音乐之未来》。
在所有的声音现象中,有时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识一个或多个音高,但在一些复杂的声音现象中,我们的耳朵无法区分其音频的高低,其称为“噪音”。噪音在我们的听觉经验中占大多数,西方的古典音乐中,对于乐器产生的噪音很长时间以来就有它的功能描述,就弦乐器和吹奏乐的音色来看,它所产生的音场和气氛从物理意义上就是通过噪音来定义的。
值得注意的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鲁索罗用他的方式做噪音的研究,划出了分辨噪音的条目。与鲁索罗相比,勋贝格(Schoenberg)在严肃音乐范畴里意义重大,音乐理论著作《和谐教程》中,勋贝格阐述了声音所具有的三个特性:声高、音色和音强。
强调音色和噪音的重要音乐作品是美国作曲家埃德加•瓦雷兹(Edgard Varese) 在1931年为13个鼓的乐团所作的 “Ionisation”,第一个带有新观念的作品,它被划分成不同的颜色标识,由此“噪音”的声音世界第一次通过滑动的标识和大量的音高建立起关系,其具体形态将无止境又无助地在两极之间摆荡,得出和谐与噪音,而探寻出音乐之生命力进入耳膜。
发展数十年之久的现代音箱,人们不断寻求演奏者的演奏、干净的手法,音符需要干净的表现,低频弹跳力、迅捷、快速的力量和利落的收势。
人们在不断地努力,箱体、器材、线材、辅材…,来达到极致的“地籁、人籁、天籁”有生命力的声音,包括各层次的设计理念。
“德恒之声”垫材系列的设计师,不是什么天才,只是秉承:实实在在,还原声音之本质,基于前辈之得失,努力按万物应有的规律来设计,开发出能被大家接受的系列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