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aeolusyung, zhang230631, suzumiyaminami
sunyata727 寫:很多大大都很專業~讓小弟學了不少
分享一下小弟在寨主的FB長物志上看到的
看完只有二個字~欣賞
AvalonSaber 寫:sunyata727 寫:很多大大都很專業~讓小弟學了不少
分享一下小弟在寨主的FB長物志上看到的
看完只有二個字~欣賞
不意外 ~可能只有漫畫裡面的絕對音感聽的出來
billliu 寫:樓主深入淺出的文章真是太棒了
令小弟萬分佩服
現時願意分享如此寶貴又真實感想的人
樓主若為第二則無人敢自稱第一
建議新手仔細研讀
台灣耳機界常充滿似是而非的言論
一方面廠商為自己利益故弄玄虛
一方面人受心理作用影響而無真實根據
不知樓主在日本多還是在台灣多
要不然在台灣成立一個社團
相信必然能匯集知音好友
成為超然客觀的中流砥柱
kwpt 寫:請問A大Through Rate是什麼?
a0915494564 寫:大大威武啊!想請問一下大大HA26D只有光纖.小的沒光纖....看到大大曾經推薦01USD來餵26D.可否請問這樣效果如何?用的是HA26D的DAC功能嗎?抱歉.小的剛入坑不久.很多東西還不太懂.希望大大不吝賜教.
azureimf 寫:kwpt 寫:請問A大Through Rate是什麼?
因為日文是スルー・レート, 我腦中反過來翻譯結果翻錯了, 正確應該是Slew rate
Slew rate代表OPAMP等類比元件的訊號反應速度, 越高代表輸出達到目標電壓的經過時間越短, 訊號還原力和追蹤能力會越好
全數位放大器下,理論上Through Rate會非常的好
http://en.wikipedia.org/wiki/Slew_rate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2%B9% ... C%E3%83%88
kwpt 寫:azureimf 寫:kwpt 寫:請問A大Through Rate是什麼?
因為日文是スルー・レート, 我腦中反過來翻譯結果翻錯了, 正確應該是Slew rate
Slew rate代表OPAMP等類比元件的訊號反應速度, 越高代表輸出達到目標電壓的經過時間越短, 訊號還原力和追蹤能力會越好
全數位放大器下,理論上Through Rate會非常的好
http://en.wikipedia.org/wiki/Slew_rate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2%B9% ... C%E3%83%88
數位放大器的性能指標似乎不是SR喔,在AA內還有個"音響 DIY 電路技術討論"的版面,有空您也可以去看看這些真正高手的(奧義)文章,裡面不但有理論、甚至還有人利用SPICE模擬實作提供數據提供客觀的觀察。
在電子電路上並不講求感性的主觀意見,請您不要這麼武斷,自己寫個"真!平衡奧義"這種同樣帶有個人主觀感覺的文章來誤導新手,你的論述並不完備,也無數據,甚至對電路的認知也有錯誤,平衡很多廠商做,是不是耍噱頭?我不清楚,但是我覺得你可以從去比較性能指標下手,為什麼有的廠商做出的數據同一台機器下平衡比單端還要差?有些廠商卻可以做得很好?我相信這才是你的強項!
至於你對耳機音色這類具強烈個人主觀的感覺,我很佩服你能聽過這麼多設備,也有副好耳朵能分辨音色,雖然有些與我聽過的有出入,但這類感官論述本來就不可能人人相同,這部分我無意挑戰。線材我目前也只聽得出訊號線與耳機線差異,但我不會說電源線或USB線沒用,因為這很可能是我聽不出來罷了,真的沒用也只是對我個人而言。
kwpt 寫:azureimf 寫:kwpt 寫:請問A大Through Rate是什麼?
因為日文是スルー・レート, 我腦中反過來翻譯結果翻錯了, 正確應該是Slew rate
Slew rate代表OPAMP等類比元件的訊號反應速度, 越高代表輸出達到目標電壓的經過時間越短, 訊號還原力和追蹤能力會越好
全數位放大器下,理論上Through Rate會非常的好
http://en.wikipedia.org/wiki/Slew_rate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2%B9% ... C%E3%83%88
數位放大器的性能指標似乎不是SR喔,在AA內還有個"音響 DIY 電路技術討論"的版面,有空您也可以去看看這些真正高手的(奧義)文章,裡面不但有理論、甚至還有人利用SPICE模擬實作提供數據提供客觀的觀察。
在電子電路上並不講求感性的主觀意見,請您不要這麼武斷,自己寫個"真!平衡奧義"這種同樣帶有個人主觀感覺的文章來誤導新手,你的論述並不完備,也無數據,甚至對電路的認知也有錯誤,平衡很多廠商做,是不是耍噱頭?我不清楚,但是我覺得你可以從去比較性能指標下手,為什麼有的廠商做出的數據同一台機器下平衡比單端還要差?有些廠商卻可以做得很好?我相信這才是你的強項!
至於你對耳機音色這類具強烈個人主觀的感覺,我很佩服你能聽過這麼多設備,也有副好耳朵能分辨音色,雖然有些與我聽過的有出入,但這類感官論述本來就不可能人人相同,這部分我無意挑戰。線材我目前也只聽得出訊號線與耳機線差異,但我不會說電源線或USB線沒用,因為這很可能是我聽不出來罷了,真的沒用也只是對我個人而言。
azureimf 寫:我的樓一開始就說了, 我的觀念很主觀
但是我發現我有說錯的地方, 我會於第一時間修正且承認錯誤
我承認在一開始我對於平衡系統有一點錯誤的認知, 我並不會逃避這些錯誤
但整體來說我並不會改變我的結論. 我自己的專長在於軟體工程, 電子電路上我對於嵌入式數位系統有比較深的涉獵
沒有數據是因為我手上沒有能夠輸出平衡的DAC, 也沒有全平衡的耳擴與錄音設備
我對於平衡系統的質疑來自於因為平衡系統從最原始開始就不是為了改善音響性能的技術
對於平衡系統的評價, 我仍然覺得在這麼短的傳輸距離下, 除非需要極大功率才能夠推動的耳罩外(ex : HE-6), 平衡系統到底能夠有什麼樣的明顯效益, 為什麼不直接把AMP的GAIN設計成兩倍就好? 除了零件材料線路成本變兩倍外, 亦要考慮相位吻合問題. 就像您所說的"廠商做出的數據同一台機器下平衡比單端還要差?有些廠商卻可以做得很好?", 代表平衡技術下並不會有具有普遍及穩定的性能改善, 這點也是我覺得此技術在短距離耳機系統下甚無意義的地方
至於USB線和電源線沒用, 這點我也不會改變我的立場. 我甚至會明言不推薦新手以及玩家購入任何相關發燒線材
wowbvbv 寫:根據我個人的經驗,
建議新手不要被適合聽女聲、女毒之類的名詞所蠱惑,
去店裡吧,請店員拿耳機給你,不要問,就用耳朵聽,
只有適合與不適合你的耳機,沒有甚麼叫做適合聽XXX音樂的耳機、XXX聲的耳機
只有該耳機的音色你喜不喜歡而已!!
聽一次,請不要買,
聽二次,還是不要買,
聽三次,可能可以買
另外還有一點最要不得的就是"RUN"耳機.....一開始就不喜歡的音色...RUN XXXXXXXXXXX小時,音色也不會改變,
要是會改變,我還真不敢買該牌的耳機阿
等到自己的器材已經聽了三個月以上,還是覺得超喜歡!!!!
可以開始玩線材嚕
聽得出MP3和CD的差別...我相信線材的差別您一定也聽得出,
但值不值得,端看個人
這邊我則是強烈建議喜歡ATH器材的新手千萬不要買線材,
用小黑即可,大部分的線材都會破壞ATH特殊的調音方向
M25K2 寫:有些人耳機買沒幾久, 就敢說XXX耳機Run1000小時才略有小成, 真不知道是有時光機還是怎樣.
不過新機run個一個禮拜聲音會比較放的開是真的.
這邊是你為新手而寫的文章,這年頭這麼熱血的不多了,但也因為如此要請你別這麼武斷,新手不見得人人具備專業電子知識,您一篇文章足以影響他們,但您為了您的立場即使在知識不足的情形下仍要寫出這種奧義,內容充滿錯誤,只為了最終符合你預設的立場?既然你答應會修正,麻煩做到好嗎?順便提醒您在切換式電源那篇也有論述錯誤,並不是早期D/A電路很貴而用PWM,而是電路技術"進步"了在考量價格與散熱、重量等問題下而改用PWM,另外目前的交換式電源供應器無法將交流直接透過PWM由高速開關模擬成直流,而是須先整流成直流,例如輸入220V交流要先經過二極體整流後在接上電容器濾波成220*1.414=310V左右的電壓接著才是透過PWM調變與LC整流並透過迴受電路調整出最終想要輸出的電壓
為什麼不直接把AMP的GAIN設計成兩倍就好? 因為平衡的目的不是為了這個項目阿,這只是被動附帶的效果
網路上平衡電路的概念與文章也不難找,別只因為您的質疑就寫出一篇奧義出來,對於廠家來說現在電子零件根本就不貴,成本增加沒多少但是利潤卻增加很多,而對於玩家來說玩到後面講究的根本就不是CP值而是要接近完美
對於廠家來說現在電子零件根本就不貴,成本增加沒多少但是利潤卻增加很多,而對於玩家來說玩到後面講究的根本就不是CP值而是要接近完美
azureimf 寫:a0915494564 寫:大大威武啊!想請問一下大大HA26D只有光纖.小的沒光纖....看到大大曾經推薦01USD來餵26D.可否請問這樣效果如何?用的是HA26D的DAC功能嗎?抱歉.小的剛入坑不久.很多東西還不太懂.希望大大不吝賜教.
01USD是DDC, 數位對數位轉換器. 將USB Audio訊號轉換為SPDIF的光纖輸出, DDC本身並沒有DAC
HA26D若用光纖輸入則必定使用其內部的DAC功能, 若從類比輸入(AUX IN)則只有使用其類比耳擴的功能
若電腦主機板已經有光纖輸出,則不用01USD也可以正常使用HA26D
使用DDC的好處如下
1. 支援88.2KHz 176.4KHz等44.1KHz的正數倍頻頻率
2. 經由ASIO下, SPDIF的時脈會較為準確(跟DDC本身的設計有關), 理論上可以降低些微的Jitter
qqqtt12 寫:關於線材的部分,先前有與附近鑄造銅的廠商聊過,
他曾作過6N等級的銅線,但是他一直不解為何要把
銅作到跟銀一樣貴甚至跟黃金一樣貴,
怎麼不直接換銀或金拉線,
這麼費工而且他也無法保證線的穩定度均勻性
這讓我想到檢驗的部分,
一般來說6N即是99.9999% 即是只能有1PPM的雜質,
但是實際上我看過ICP.AA.誤差值都5PPM以上,
半定量的分析儀器穩定度更差,
所以7N.8N的銅線是怎麼作檢驗的?
一般都只有看到一張 低倍率的SEM圖,
這跟純度沒有甚麼關係
突然想到一問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Bing [Bot] 和 108 位訪客